福島海產恐致癌 海水輻射超標126倍
2011年 03月23日
【陳家齊、盧素梅、蔡進男╱綜合報導】東京電力公司昨表示,前天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排水口處採集到的海水,經檢測,所含輻射碘131是標準的126.7倍,銫134、銫137兩種輻射物質也超標。由於這些輻射物質可能透過魚貝海產被人吃下肚並致癌,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建議,最好完全不要食用當地海產,此外,無論來自日本或台灣的大型洄游魚類最好都不要吃,可改吃食物鏈下層的小魚。
經營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的東電昨表示,前天下午從核電廠排水口處採集的海水,測得的輻射碘131是標準的126.7倍,還驗出是標準24.8倍的銫134,以及是標準16.5倍的銫137。昨在同地點採集海水檢驗,碘131含量降為標準值的29.8倍,銫134降成2.5倍,銫137降成1.7倍。東電承認:「一般正常狀況下,電廠附近並不會找到這些放射物質。」
土壤與大氣仍超標
另外,距福島第一核電廠21公里的浪江町,本月15日一度測出正常情況的6600倍,國際原子能總署(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,IAEA)昨公布,前天在當地透過土壤和大氣輻射量進行偵測的數據,發現輻射量降為每小時161微西弗,雖不致對人體形成立即危險,但仍是正常值1600倍,IAEA將持續關注。
針對福島海域遭污染,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昨安撫民眾:「我們在海水中找到超過安全標準的輻射物質,但輻射數值顯示就算直接喝海水喝上一整年,也還很安全。當然,若此狀況持續下去,會造成一些影響,我們已責成相關部會持續追蹤監測。」IAEA表示,日本今天還會採集海水樣本,監測輻射物質。
銫137半衰期達30年
外國專家則指,日本從核災發生後就陸續用海水澆灌、冷卻反應爐和燃料池,這些接觸到高濃度輻射物質的海水,恐怕都直接排放到海裡;南加州大學核能與環境專家麥許卡提教授說:「這些(噴灑的海水)現在都成了核子廢水。」
這些傾倒進海中的放射物質,碘131半衰期僅8天,銫134與銫137的半衰期各長達2年與30年,可能長期累積在魚貝體內,透過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累積。澳洲輻射保護協會研究員希格森說:「海水驗出輻射並不意外,問題是人可能吃到含有輻射物質的海產。」
食用後在肚內放射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威爾許接受CNN訪問時則說:「我們不希望看到這種狀況發生,但核廢水跑到海裡總比留在日本好。」
林杰樑指出,福島海水的輻射物質如此高,海產被污染將更嚴重,魚會將輻射物質留在鰓上,還跑進內臟,銫更會跑到全身,所以來自污染地區的魚、蝦及貝類都不能吃。他說,輻射物質只要吃進一次,就會在人體的肚子、肺部內持續放射,很可怕,車諾比核災事故距今已20多年,當初接觸到碘131的人,至今罹患甲狀腺癌的機會仍非常高。
林杰樑建議,在未確定日本哪些海域未受輻射污染前,最好完全不要食用當地海產,先吃台灣本土海產。